預計到2050年,世界人口將攀升至96億大關;與此同時,中產階級的比重會逐漸增加,因此對動物制品的需求量也將會增加近70%,但問題是,地球上的資源總量是有限的。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,屆時至少有10億貧困人口依靠飼養牲畜作為食物和經濟來源。
如此大規模的飼養牲畜對環境的造成的影響十分巨大,不僅會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(占總排放量的14.5%,數據來自:FAO),且占用大量的自然資源。
飼養更多的牲畜意味著需要種植更多的飼料作物,如玉米和大豆。然而土地資源是有限的。干旱,氣候變暖等大環境因素,使得問題更加棘手。
為此,科學家在研制轉基因耐旱作物的同時,也在考慮傳統飼料的替代品:蒼蠅。
雖說在世界上的一些地區,當地人已經吃了幾個世紀的昆蟲,但是本質上,普羅大眾從內心是拒絕用“嘎嘣脆,雞肉味”作為食物的主要來源的。
既然如此,不妨換個角度想:既然人類不愿意吃蟲子,那用昆蟲代替傳統飼料,喂養牲畜如何?效果一定很好。
黑水虻,學名Hermetiaillucens,是一種廣泛存在于各個大陸的昆蟲(包括南極洲)。
這群嗡嗡飛的家伙,常見于后院的垃圾堆,能夠高效分解有機物。
對黑水虻最早的描述始見于1758年。但直到現在,黑水虻的潛力才被真正挖掘:一項由澳大利亞,加拿大,印度,南非和美國的科學家共同開展的研究,開始將營養豐富的黑水虻的幼蟲作為可持續性的農業飼料。
之所以選擇黑水虻,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旺盛的食欲。一只幼蟲平均每天進食0.5克有機物。
事實上,幼蟲能夠消化/分解絕大部分的生活垃圾,諸如爛掉的水果蔬菜,腐敗的肉類,以及糞便(如果非要堅持的話),并能夠將其高效轉化為自身的脂肪、油、氨基酸、鈣和蛋白質。
黑水虻幼蟲富含45%的粗蛋白,因其高營養價值,已經引起了農業界的關注。
研究表明,黑水虻飼料可以很大程度上替代、甚至完全替代常規飼料,吃過都說好的人工飼養禽畜包括雞,豬,鱷魚,以及一些人工養殖水產,例如藍羅非魚、鮭魚和蝦。
而且,在那些喂食幼蟲飼料的禽畜身上,并未檢測出任何副作用。此外還發現,黑水虻能夠減少牛糞當中的大腸桿菌。
飼養黑水虻幼蟲做飼料,所帶來的環保效應是巨大的。以哥斯達黎加為例:75%的生活垃圾被用來喂食黑水虻幼蟲。
這對澳大利亞而言,具有很強的吸引力。通過黑水虻幼蟲能夠解決數以萬噸的生活垃圾和商業食物垃圾,有效減少填埋場負擔。
交配中黑水虻
一只雌性黑水虻最多能夠產下600只卵,這些卵很快孵化出幼蟲,每只幼蟲平均可吞食0.5克的有機物。這樣一來,這一大家子不停的吃呀吃,每年能夠干掉整戶人家的一整年的廚余垃圾。
一座黑水虻養殖場,不僅能夠有效減少垃圾填埋量,還能變廢為寶,將有機物廢棄物轉化成具有商業價值的東西。
同樣是用來喂養牲口,黑水虻養殖場的占地面積,相較傳統農作物種植面積而言,無疑小了許多。而且前者能夠在倉庫或者小型農場中搭建。
目前,有超過半數的耕地面積,被用來種植作為牲畜飼料的農作物。如果能夠搭建更多的黑水虻養殖場,一部分種植飼料的土地就能夠騰出來,種植供人類食用的農作物?;蛘吒纱嗍裁炊疾环N,讓土地修養生息。
黑水虻養殖場還有另一項不容小覷的經濟價值。到了“收獲”階段,黑水虻的幼蟲由于富含油脂,且易于提取,因此可以用來制造生物柴油。
隨著這項研究的進一步深入,提取的生物柴油能夠順利商業化,一來可以緩解日益枯竭的化石燃料的需求,二來對于大規模養殖黑水虻的國家而言,能夠提供可靠的營收。
那么問題來了:消費者會買賬么?
推廣黑水虻養殖場,最主要的限制因素,是消費者的態度。作為消費者,你是否會去選購吃黑水虻幼蟲長大的牛羊豬肉?或者,購買黑水虻幼蟲作為飼料/寵物食品?
“好消息”是,消費者吃不出,也聞不出谷飼肉和蛆飼肉的區別。
在你我的有生之年,人類生存的最大挑戰便是,如何以有限的資源喂飽日益增長的人口。如果我們想要延續農業畜牧業的優良傳統,以現存資源之有限,必須去尋找新的突破口,比如上面提到的,黑水虻養殖場。
據小編了解山東聊城市新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,是一家飼料、貿易的公司,常年收購黑水虻干蟲,各種干蟲,產量穩定的公司,可以簽收購合同,保證雙方的利益。